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簡版)
關鍵詞: 人工智能
中商情報網訊: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意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
一、人工智能定義
人工智能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技術,在機器的幫助下重塑人類整合信息、分析數據和獲取洞察的過程,幫助人類提高效率、優化決策判斷。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實踐,人工智能已成為一種越來越被廣泛采用的技術,并發展成一種新的基礎設施,賦能各行各業,重塑行業格局。
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可按照應用領域分為四大類別:決策類人工智能、視覺人工智能、語音及語義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機器人。以下分別載列四個類別各自的定義及典型應用場景: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人工智能行業發展政策
近年來,人工智能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等產業政策為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明確、廣闊的市場前景,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具體情況列示如下: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現狀
1、人工智能市場規模
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在2016年-2020年持續增長,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154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28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9.79%。預計人工智能市場將持續大幅度增長,2021年會達到1963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劃分
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可按照應用領域分為四大類別:決策類人工智能、視覺人工智能、語音及語義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機器人。2020年,在中國人工智能市場中視覺人工智能市場占比最大,為43.4%,其次為決策類人工智能(20.9%)、語音及語義人工智能(18.2%)及人工智能機器人(17.4%)。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人工智能企業注冊量
近兩三年來,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注冊量飛速上升。企查查數據顯示,2017年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相關企業年注冊量首次突破1萬家,2019年注冊量已達到4.26萬家。2020年,人工智能新科技的鏈接價值、賦能價值表現得更為突出,全年注冊量增至17.10萬家。
數據來源:企查查、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人工智能投融資
隨著我國對人工智能的日趨關注,帶動著投資行業也開始關注這一熱門。2016年以來,我國人工作智能投融資活躍。2020年投融資事件663起,投融資金額1415.21億元,近三年投融資投融資金額均超1000億元,投融資事件呈現下降的趨勢,由此看來,人工智能投融資更加理性,資金流向頭部項目的趨勢明顯。
數據來源:IT桔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人工智能行業重點企業
1、寒武紀科技
國內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紀,是全球第一個成功流片并擁有成熟產品的智能芯片公司。資料顯示,寒武紀創辦于2016年,主營業務是應用于各類云服務器、邊緣計算設備、終端設備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發、設計及銷售,同時為客戶提供豐富的芯片產品和系統軟件解決方案。
2、云測數據
云測數據是國內人工智能數據采集標注頭部企業,是高精度AI數據的代名詞。資料顯示,云測數據通過行業首創數據場景實驗室和數據標注基地,為智能駕駛、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慧金融、新零售、金融、地產、教育等眾多領域提供高質量的數據采集、數據標注服務,全方位支持文本、語音、圖像、視頻等各類型數據的處理。
3、曠視科技
曠視科技擁有全球最大的計算機視覺研究院,并基于其研發實力,深耕于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核心場景。去年曠視科技正式發布了旗下AI生產力平臺Brain++商業版,它是智能化時代的AI生產力工具,是AI算法開發領域的"VisualStudio",能夠幫助AI開發者簡單、快速地實現算法開發及優化。
4、第四范式
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人工智能技術與服務提供商,數據科技驅動行業應用的創新者,業務是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和經驗,通過對數據進行精準預測與挖掘,揭示出數據背后的規律,幫助企業提升效率、降低風險,獲得更大的商業價值。其自主研發的先知平臺是企業級AI生產服務賦能平臺,于2016年發布了先知平臺,降低門檻、提升AI在各應用領域內的創新技術。
5、眼神科技
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深度學習技術,以大數據為依托,以生物識別為切入點,致力于解決人工智能領域中的人機交互問題,公司在中國沈陽、北京、深圳、濟南和長春成立有生物識別研發中心,為客戶提供生物識別算法、產品設備、解決方案。
五、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前景
1、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空間大
人工智能正由技術研發走向行業應用,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智能化新實踐,逐步滲透到制造、交通、醫療、金融、零售、金融等多個行業。人工智能發展催生出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產業變革帶來新動力。
對于網絡化、信息化尚在初級階段的實體經濟而言,發展更高階段的智能化條件還不成熟。以工業為例,我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為51.8,其中小微企業兩化融合水平僅為38.1。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所需的互聯網、傳感器、芯片等基礎設施薄弱,企業使用人工智能的成本過高也是重要制約。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驅動人工智能行業發展。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5G賦能人工智能產業駛入快車道
我國5G發展取得領先優勢,已累計建成5G基站超81.9萬個,占全球比例約為70%;5G手機終端用戶連接數達2.8億,占全球比例超過80%;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數量占比超過38%,2020年上半年以來上升近5個百分點,位列全球首位。工信部5G/6G專題會議會議表示,要持續推進5G快速健康發展。
5G是人工智能的加速器,同時5G也將為人工智能提供新動能。5G具有大連接、低延遲和高帶寬三個核心特點,這些特點可以從不同側面進一步加速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用、落地,促進整個供應鏈的智能升級。
3、人才驅動人工智能發展
中國AI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從2018年起開始重點發展,主要由高校通過成立AI學院研究院、設立AI專業的方式進行培養。
據悉,2018-2021年新增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累計所345。這些人工智能人才將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
數據來源:教育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