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艙領跑汽車智能化,國產智能座艙芯片加速跑
9月12日下午,問界AITO新M7發布會在上海舉行,華為聯合塞力斯整體投入5億元打造高端智能電動車新M7車型震撼上市。問界新M7這次不僅僅是在動力、空間、安全等方面大大升級,智能化也再進一步增強。
新M7搭載最新的鴻蒙智能座艙,余承東表示可以像Mate 60 Pro一樣更流暢,而且能實現更好玩的智能交互體驗。
超級桌面從數量自由到體驗自由,帶來更多手機應用,手機“碰一碰”可實現接續追劇、游戲等應用流轉,手機航拍也能流轉到座艙屏幕,提供沉浸式體驗。信號不好的時候,小藝智慧語音甚至可以實現線語音導航,還能實現語音操控拍照隨時分享。
此外還支持無感支付,加油的時候無需下車即可支付,提供各種豐富的便捷體驗。
余承東在發布會上自信的表示:“華為智能座艙一直被抄襲,從未被超越。”
智能座艙領跑汽車智能化
在汽車智能化趨勢下,智能座艙將成為最先迎來快速發展的方向之一。據統計,今年1-6月國內新車(合資+自主品牌)搭載智能座艙上險量為139.39萬輛,同比增長97.88%。
從需求端看,智能座艙從消費者應用場景出發,是駕駛員及乘客最容易感知的智能化體驗近年來逐漸成為汽車的營銷賣點之一。
從供給端看,智能座艙在技術實現上比智能駕駛的難度低,且沒有智能駕駛那么嚴格的法規約束和等級劃分,對汽車企業來說更容易實現。
第三方市場機構IHS Markit 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智能座艙市場規模為360億美元2030年預計將達到68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4600億元。另一家機構ICVTank預計,2025年,中國智能座艙市場規模將達到1030億元。
與自動駕駛相比,智能座艙與汽車底盤控制目前關聯度較低,不會直接影響行車安全,牽涉到的外部安全、監管壓力帶來的不確定性較小,更容易落地。正因為此,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視線轉向智能座艙。
要讓汽車成為人們休閑、娛樂、辦公的“第三生活空間”智能座艙的發展是關鍵。近些年,各大車企和零部件廠商都開始注重打造汽車的座艙功能,語音與觸屏、情緒識別、手勢識別、人臉識別、移動音樂廳等開始成為主流智能座艙的基本配置,而這也成為推動科技企業跨界的動力。
一方面,汽車業界玩家不斷延伸能力圈,整合產業鏈、合作上下游,增強軟硬件掌控能力例如,造車新勢力全棧自研,傳統車企合作求變,均紛紛加碼智能座艙。另一方面,科技企業、互聯網巨頭等“外來”玩家入局,分享紅利。
國產芯片加速 挑戰高通8155
3月30日,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擎科技)宣布其首款7納米車規級SoC芯片“龍鷹一號”正式量產和供貨,搭載該芯片的的多款國產車型預計于2023年年中陸續面市。
實際上,在車規級SoC芯片,已出現高通8155這一“網紅產品”,不少車型已搭載運行。但國內車規級智能座艙芯片陣容也在不斷壯大,除芯擎科技外,地平線、芯馳等廠商也已嶄露頭角,國產芯片正迎來窗口機會。
人才和資金只是龍鷹一號啟動的開始,性能可靠的產品才是量產的關鍵。
在產品定位上,龍鷹一號避開與國內同行的短兵相接,選擇以高通7納米8155 芯片作為核心對標,但這一高目標也直接將芯擎科技的研發難度拉滿。
對于習慣了14納米研發工藝的工程師們來說,7納米車規級芯片意味著需要采用嶄新的設計理念,“就像平時蓋樓一樣,14納米像是蓋了10層樓,現在要蓋100層樓了,就不能只是在10樓的基礎上簡單地一層層往上加”。7納米SOC 芯片在核心性能指標PPA(分別對應性能、功耗、面積)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對團隊的研發能力和創新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芯片設計過程復雜,完成基本的指標要求還只是第一步。設計完成之后,還需要經歷仿真測試、流片點亮、性能測試等多個環節。一旦在測試過程中,性能指標不合格,又需要重新推倒重來。即便指標性能合格,還需要接受車規級的芯片測試,包括溫度、振動、雷擊、量產良率的測試。
而且,受疫情影響,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任務,對團隊和合作伙伴來說都是不容易的。
汪凱表示,“過去2年來,芯擎獲得了超過40項的專利發明,同時獲得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26262 ASIL-D等級功能安全流程認證,標志著芯擎科技在汽車功能安全流程方面已經達到國際一流開發體系標準”。產品方面,龍鷹一號已通過AEC-Q100可靠性驗證及ISO26262功能安全產品認證,在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業內和驗收部分的認可。
性能方面,龍鷹一號采用7nm制程工藝,集成了87層電路,擁有88億晶體管,芯片面積僅83平方毫米。它配備了8核CPU(其中大核是Cortex-A76),CPU算力能夠達到90~100K DMIPS,14核GPU,GPU算力900+GFLOPS,以及可編程的NPU內核,NPU算力達到8TOPS,支持LPDDR5-6400內存,提供51.2GB/s內存帶寬。
相比手機芯片,智能汽車芯片迭代周期更長。為了應對主機廠對未來芯片算力的更高要求,芯擎還設計了雙龍鷹一號的方案,通過芯擎自研的SE-Link ,能實現Cpu損耗低于20%,雙芯片輸出算力能達到1.8倍甚至更高。
這也使得龍鷹一號可同時支持汽車艙內七塊獨立屏幕,包括儀表盤、HUD、中控、副駕駛等多個屏幕,同時還兼顧駕駛員監測系統(DMS、OMS)、符合ASIL-StandardD的安全島設計等功能,為駕駛交互、娛樂、安全提供了保障。
智能汽車拉動中國經濟新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今年以來,圍繞著智能、綠色、5G等領域,各地積極布局,不斷挖掘經濟發展的活力與潛力。
新賽道的發展不僅催生出了新的經濟業態,還將通過對傳統產業的輻射和滲透,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效率提升。
目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這一產業新賽道已經形成了強勁的產業融合效應。它串起了一條長長的產業鏈,包括車聯網、云計算、5G網絡、智能交通、智能導航、車輛信息服務、人工智能、高精地圖,等等。
業內人士表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涵蓋面十分龐大,主要涉及汽車、信息通信、交通三大產業。未來,成熟的智能網聯汽車將會帶動經濟強勁發展,形成三個萬億級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