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宣布印度首款國產芯片年底問世
關鍵詞: 半導體使命、本土研發、國際合作、印度芯片
印度半導體產業的規劃可追溯到半個世紀前,但當時的計劃長期停滯,導致印度在關鍵產業鏈上落后數十年。2021年,韋丹塔集團(Vedanta)與富士康合資的半導體項目因技術轉讓和資金問題擱淺,導致印度首次大規模芯片制造計劃失敗。2023年,印度政府重啟半導體激勵計劃,推出總額100億美元的“半導體使命”(Semicon India Programme),吸引國際廠商合作。
8月15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第79屆獨立日慶典上宣布,印度首款自主研發的芯片將于2025年底前正式進入市場。
28納米成熟制程突破
莫迪表示:“21 世紀將由科技驅動,誰掌握了科技,誰就能發展上達到新的高度。而印度這半個世紀在半導體領域的文件和計劃一直被擱置,對比其他走在世界前列的半導體前沿國家,我們已經被時代淘汰”。
莫迪還強調,當前他們已經擺脫了歷史包袱,以“任務模式”推進半導體產業建設,目前已有六個芯片項目正在建設,另還有四個項目剛剛獲批立項。這些項目建設在古吉拉特邦、阿薩姆邦和北方邦等地,聯合信息科技部長 Ashwini Vaishnaw 表示,這些設施將很快產出印度首款“印度制造”芯片。
此次宣布的國產芯片由印度半導體制造公司(India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ISMC)與以色列高塔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臺灣力積電(PSMC)聯合研發,生產工廠位于卡納塔克邦邁索爾區,規劃月產能5萬片,主要生產28納米制程芯片,應用于消費電子、汽車和國防領域。
國際合作與本土化并進
據印度電子信息技術部(MeitY)披露,首款芯片基于28納米工藝節點,屬于當前全球半導體市場主流的成熟制程。印度塔塔集團(Tata Group)旗下塔塔電子(Tata Electronics)已收購該工廠部分股權,并負責后續封裝測試環節。
行業分析師指出,28納米芯片可滿足物聯網設備、電源管理芯片等需求,印度本土汽車廠商(如塔塔汽車、馬恒達)及電子品牌(如Lava、Micromax)或成為首批客戶。
莫迪在講話中強調,印度半導體戰略堅持“本土研發+國際合作”模式。除ISMC項目外,美國芯片公司美光(Micron)已在古吉拉特邦投資27.5億美元建設封裝測試廠,新加坡IGSS Ventures也計劃在泰米爾納德邦投資30億美元建設12英寸晶圓廠。
印度政府同時設立“設計聯動激勵計劃”(DLI),資助本土芯片設計企業。目前,印度已擁有超過200家芯片設計公司,包括信實工業(Reliance Industries)旗下的Jio Platforms。
挑戰與未來規劃
盡管取得進展,印度半導體產業仍面臨多重挑戰:
技術壁壘:28納米以上先進制程仍依賴國際合作伙伴,本土研發能力有限;
基礎設施:電力、水資源及專業人力短缺可能制約產能擴張;
資金壓力:100億美元激勵計劃中,政府僅承擔50%成本,企業投資意愿待觀察。
對此,印度政府計劃未來五年內再追加150億美元投資,目標到2030年占據全球半導體市場5%份額。莫迪還呼吁印度的年輕人們打造自己開發的創意軟件、社交平臺,并表示:“為什么我們要依賴別人?為什么這些錢要被別人賺?”
責編:Luff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