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互聯里的“破立”之法
關鍵詞: 算力互聯 數據要素 全國統一大市場 東數西算 普惠算力
數據要素具有流動性、高復用性、無形性、非排他性等特點,在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具有天然優勢
聯通的是市場,孕育的是機遇,積蓄的是新動能。以算力為支點,撬動經濟循環,推動統一大市場建設走深走實
數據向西、算力向東,能打開怎樣的應用空間?
福建廈門一家企業園區,無人駕駛安防車四處巡邏,可進行AI識別與風險預警。車輛實時采集的音視頻、激光雷達及毫米波雷達數據,通過5G網絡傳輸至寧夏中衛云數據中心,完成AI識別與風險預警耗時僅100毫秒。算力互聯,聯出產業新可能,也聯出區域協同。
隨著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據的生產要素價值日益凸顯,算力已成為繼熱力、電力之后新的關鍵生產力。從交通運輸、氣象服務,到數據訓練、影視渲染、網絡游戲……無論是城市治理還是企業運營,都需要算力支撐。
我國是算力資源大國,但算力資源呈分散分布,算力閑置和算力荒并存。比如,同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上海松江算力緊張,企業與科研項目出現大規模排隊現象,安徽合肥算力利用率則約為65%。解決供需錯配問題,有賴于建設統一數據市場、算力市場。而這,正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內容。
算力互聯,既要大力拆“籬笆”,也要著力培“土壤”。
數據要素具有流動性、高復用性、無形性、非排他性等特點,在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具有天然優勢。算力互聯,就是要打破地區分割、行業分割,讓不同架構、不同主體、不同地域的算力從“本地機房”走向“全國聯網”。政府部門及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等各類主體密切協同,從建機制、搭平臺、定標準、創生態等多維度發力,才能讓算力真正連成一張網。
算力互聯,是行業高質量發展課題,也是區域協調發展命題。
2022年,我國啟動“東數西算”工程,將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這是跨區域調配算力資源、打通數字經濟大動脈的頂層設計。作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之一,寧夏發揮氣候適宜、可再生能源豐富等優勢,合理布局算力資源,算電協同,數字產業集群成勢。目前,寧夏為4000余家企業用戶提供云計算服務,20多個大模型在寧夏落地訓練。
近年來,乘著“東數西算”東風,一條條數據高速公路貫通,一個個數據中心在西部地區“生長”起來,數據和算力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增長動能。實踐表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各地提供了搶灘數字經濟、重塑發展優勢的寶貴機遇。跳出一隅看全局,著眼國家所需、思考自身所能,因地制宜布局產業,就能在搶位錯位補位中實現更大發展、成就更大作為。
算力互聯,普惠是目標所向,也是優勢所在。
貴州貴陽,中安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攜手通信企業打造“5G+AI數字孿生工廠”,降低了運營成本,提升了產銷對接效率。甘肅慶陽,智能日光溫室物聯網應用示范點實現了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精準監測和調控。得益于算力互聯、算力成本不斷降低,更多企業、鄉村用得上、用得起新技術,讓數字賦能發展的新故事持續涌現。
建好大市場,連成一張網只是第一步。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還需聚焦短板、破解難題。比如,算力互聯的核心是數據流動,在跨地域、跨企業傳輸共享的過程中,如何保障好數據安全、用戶隱私?以長遠眼光來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可能一蹴而就,強化問題意識和導向,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才能讓大市場的成色越來越足。
聯通的是市場,孕育的是機遇,積蓄的是新動能。以算力為支點,撬動經濟循環,推動統一大市場建設走深走實,中國經濟航船定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