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攻自研芯片:Arm砸大廠“飯碗”?
關鍵詞: Arm 自研芯片 半導體產業鏈 IP授權 AI數據中心
隨著AI產業發展如火如荼,Arm為尋求更大增長空間正醞釀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略變革。
7月31日,Arm宣布加大對自研芯片投入,計劃打造包括Chiplet、物理芯片、主板、系統在內的全套產品和各種解決方案可能性,尤其首選AI數據中心,這一決策標志著其長期以來依賴的IP知識產權授權商業模式迎來重大轉折,或將深刻沖擊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格局。
基于在云、邊、端等各領域的應用優勢,Arm強攻自研芯片有自身底氣,包括與軟銀深度合作,對AI領域持續投入和子系統CSS增加版稅,以及對于Chiplets等技術的耕耘步入深水區。但這一舉措也將形成“既授權又競爭”的復雜局面,除了影響客戶關系和合作信任度,倒逼企業加速自研芯片和轉向RISC-V架構,其高昂研發成本等挑戰也將增加不確定性。
可見Arm自研芯片是一場豪賭,將攪動芯片產業從“分層授權”走向“垂直整合”等重構洗牌,同時勢必觸發行業警戒和“鏈式反應”。未來這一戰略變革成效如何還需時間驗證。
底氣充足 驅動“下場”
Arm進軍自研芯片早有跡可循。時至6月初,其披露的文件宣布放棄使用近20年的Cortex品牌,采用全新五大品牌體系Neoverse、Lumex、Niva、Zena、Orbis,覆蓋服務器、移動端、PC端、車規和物聯網市場,而這五大品牌都引入Arm計算子系統(CSS)。
如今,Arm CEO雷內·哈斯(Rene Haas)表示,公司計劃打造包括Chiplet、物理芯片、主板、系統在內的全套產品。而成品芯片是Arm在售產品計算子系統(CSS)的“物理體現”?!拔覀冋幸庾R地加大投入,這是為了構建一些產品,比如芯片甚至可能的解決方案。”
對于Arm下場自研芯片的動機,專注半導體領域的Omdia分析師總監何暉在接受集微網采訪時稱,“Arm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構建的云和端側生態優勢,同時IoT、MCU等芯片上也應用廣泛?;谠谠?、邊、端等各領域的優勢,Arm可能認為下場做芯片會更容易成功,而且芯片變現能力確實比IP強。”Arm瞄準的是AI芯片,其毛利率也能達到更高水平。
在這背后,隨著以智能手機市場為主的IP授權模式觸達天花板以及面臨大客戶轉向自研等挑戰,近年來Arm通過整合IP形成半定制化服務,促使CSS已成為其利潤率較高的產品之一。據悉,目前Arm第一代CSS已經上市,有5個大客戶,提供的版稅是Arm v9的兩倍。迄今為止,Arm已與10家公司簽署了16份CSS授權,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逾一倍。
由此,Arm加碼進軍自研芯片可以看作該業務的進一步延伸,即探索CCS、Chiplet和整體解決方案的各種可能性,尤其是利潤較高的數據中心市場。何暉認為,無論是從技術路線、發展戰略還是商業利益考量,Arm都有加碼自研芯片的驅動力。同時,Arm背后的投資方是軟銀公司。作為投資機構,其對Arm的變現和快速提升回報需求也會更強烈。
業界分析還指出,支撐Arm決定下場自研芯片底氣是其在多個前沿領域的持續探索與布局,包括與軟銀“星際之門”(Stargate)的合作,所有項目都使用Arm作為核心CPU;對于AI上面的持續投入,促使Arm Neoverse CPU為全球大量重要的AI基礎設施提供支持;以及對Chiplets的耕耘進入深水區,且CSA小芯片系統架構已獲得70多家合作伙伴支持。
此外,軟銀收購服務器芯片商Ampere或為Arm提供技術人才支持,加速其芯片設計能力。
雙重身份 可砸“飯碗”
在戰略層面,憑借全球芯片架構平臺的主導地位,Arm正努力轉型為更全面的半導體設計供應商,尤其是針對數據中心的芯片設計,以搶占AI基礎建設增長帶來的商機。而通過“標桿芯片”展示Arm架構性能極限,推動其在AI和數據中心的普及,又能對抗x86架構。
正如Haas所言,Arm致力于開發在AI領域更具優勢的技術,雖然相關技術研發支出在短期內會壓低獲利,但將有助于公司長期增長,“這是非常有意識地決定進行更多投資”。
不過,Arm直接下場研發物理芯片及主板系統,打破了與傳統芯片設計企業的合作關系和商業模式,催生“既授權又競爭”的復雜局面。何暉表示,Arm自主研發的芯片可能同時扮演“規則制定者”和“玩家”的雙重角色,勢必會一定程度造成對客戶“搶飯碗”的效應。
“一方面Arm依靠移動通信領域起家并且具備壟斷性優勢,目前幾乎所有IC設計廠都要向Arm授權IP開發新芯片,其下場‘造芯’可能導致客戶流失或倒逼企業轉向自研架構。另一方面,Arm正在尋求向數據中心等領域拓展,或將因激烈的行業競爭處于不利地位。此外,Arm此舉或導致客戶對Arm信任度下降,從而加速采用開源架構(如RISC-V)。”
例如英偉達CUDA平臺開始支持RISC-V架構,高通、意法半導體、恩智浦、博世和英飛凌早年聯合成立Quintauris推動RISC-V在全球應用,均被視為應對Arm競爭的策略性防御。
進一步來看,Arm目前的策略被視為在AI時代試圖在半導體產業分得更多市場大餅,包括終端廠商可能繞過傳統芯片供應商,直接采用Arm的芯片設計組合或集成化方案。對此,業界分析稱,Arm挾龐大IP優勢進軍AI芯片領域,打亂IC設計行業既有秩序,尤其Arm首發鎖定AI芯片,將直接與英偉達、聯發科和博通等客戶搶地盤,引發業界全面警戒。
但Arm自研芯片短期內不會直接沖擊x86架構市場,而是通過AI生態擴展新需求。何暉指出,“Arm當前聚焦AI數據中心領域,采用Arm架構的CPU已應用于云端AI場景,與英特爾、AMD主導的傳統x86架構服務器屬不同賽道,但未來Arm架構可能逐步侵蝕其份額?!?/span>
影響甚小 安謀不跟?
眾所周知,中國市場對Arm至關重要。但隨著中美科技競爭升級,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限制了Arm部分IP對華出口。例如用于AI數據中心芯片的Neoverse V系列高性能內核和一些小芯片IP。即便如此,安謀科技(Arm中國)也仍是Arm最大客戶,貢獻了約17%營收。
對于Arm自研芯片策略是否會加劇其在中國業務的不確定性,何暉表示,“這其中不確定性較大。一方面,安謀科技強調獨立于Arm并且一直在推動自研架構,若Arm加碼自研芯片,可能與其在華業務產生沖突,從而影響IP銷售。另一方面,受出口管制影響,Arm高性能產品在華授權受限,本土替代需求迫切,這促使國內正大力推動RISC-V架構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為了推動Arm順利上市,Arm母公司軟銀集團已經將Arm持有的安謀科技的股權剝離出來,轉入其專門成立的一個子公司Acetone之中。因此,目前安謀科技屬于軟銀集團下屬的合資公司,而不再是Arm的合資子公司。
何暉進一步指出,Arm與安謀科技原則上已經是兩家公司。“對于Arm的自研芯片計劃,預計安謀科技不會參與跟進,以避免損害本土的大量客戶關系。目前,安謀科技并沒有在自研芯片上明確表態,畢竟自研芯片和處理客戶關系等方面挑戰較大,但可以持續觀望。”
相對而言,在當前國際地緣環境下,Arm與安謀科技存在受不同程度影響的“屏障”。
對于Arm自研數據中心CPU是否會沖擊國內廠商,一位國內廠商高管對集微網稱,“Arm此舉對國內的影響較小,因為國內市場無論如何都會有一部分是國產CPU廠商的份額。就像x86架構掌握在英特爾、AMD手中,并不耽誤海光/兆芯的發展?!?/span>
他還稱,現在國內服務器CPU核心還是供應鏈問題,怎么解決生產才是最關鍵。
無論如何,Arm自研芯片的戰略轉型或對國內芯片設計產業構成一定影響,包括可能擠壓國產服務器芯片的成長空間,以及導致國內芯片計企業附加值被壓縮等。但長遠來看,Arm自研芯片的競爭壓力可能成為國內半導體產業“技術自立”的又一催化劑,從而加速國產替代進程。此外,若Arm將來因客戶反噬失去中立性,中國RISC-V生態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挑戰加劇 為時或晚
盡管自研芯片戰略可能為Arm帶來新的收入增長點,但其與客戶之間的潛在利益沖突或影響其未來營收穩定性。這一戰略會破壞還是強化Arm長期建立的商業生態,還需拭目以待。
目前,Arm并未對外透露新戰略的投資回報時間表及具體產品細節,但此前有消息稱,Arm公司計劃最快于今年夏季推出其首款自研芯片,該芯片將面向數據中心市場,由臺積電等專業晶圓廠負責代工生產,Meta公司等行業巨頭有望成為其首批客戶。
何暉認為,Meta可能成為首批潛在客戶,反映大廠對Arm自研芯片的開放態度,但需觀察實際落地進展。鑒于Meta等大廠自研芯片趨勢顯著,Arm需平衡合作與競爭關系?!爸劣诩夹g戰略路線,雖然Arm具備Chiplet設計能力,但自研完整芯片表明其追求更高整合度與利潤空間。若僅專注Chiplet IP,對市場沖擊較小,可能不符合當前戰略優先級?!?/span>
無論專注于探索Chiplet、物理芯片還是整體解決方案,Arm都面臨不小挑戰,因為其Fabless模式雖無需建廠,但流片和研發成本高昂。同時,還需要構建從芯片到系統的全棧能力。
Arm發布的2025第一財季報顯示,當期銷售額為10.5億美元,這一營收體量對其自研芯片和構建全棧能力顯得“捉襟見肘”。上述國內廠商高管還進一步稱,從IP廠商轉換到芯片設計商,補齊中間缺少的關鍵環節并不容易,包括需要補充很多芯片實現上的能力,如工藝、封裝、硬件、系統等。另一個關鍵是市場能力,這兩者服務的對象不一樣、市場邏輯也不一樣。
“雖然Arm已經為自研芯片準備了幾年時間,但現在才開始還是太晚?!痹撊耸空f。這意味著Arm短期需平衡IP授權與芯片銷售的資源分配,長期需證明垂直整合模式的可持續性。
不過,業界也不乏機構看好Arm戰略轉型的前景。
鑒于Arm在價值捕獲機會上的多樣化,包括自研芯片,摩根士丹利對其中長期前景保持樂觀。其最新研報將Arm目標價從150美元上調至194美元,稱Arm可能轉向自研芯片的戰略轉型具有變革性意義,盡管轉型處于早期階段,但將對公司中長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但該行的調研未獲得Arm最近流片的證據,稱其新芯片的流片最早要等到2026年上半年。
結語
Arm宣布進軍自研芯片領域,標志著其延續30余年的純IP授權商業模式發生歷史性轉變,而催生“既授權又競爭”的全新復雜局面或將對整個生態體系產生深遠影響。
這一轉型是Arm追求更高價值利潤與AI時代話語權的必然選擇,但需在技術突破、客戶信任與資本壓力間“走鋼絲”,以及重構從IP授權到實體芯片的復合型價值鏈。其成敗將重塑全球半導體分工體系,成可崛起為復合型芯片設計巨頭,敗則可能導致Arm生態逐漸被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