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熟制程低價競爭遭美盯上 臺IC設計能減壓?
美國針對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可能會以反傾銷的架構來限制。李建樑攝(資料照)
近日外媒陸續傳出,美國商務部內部官員表示從2024年開始,美國工業和安全局(BIS)將調查汽車、航太、國防和其他領域的100多家公司,了解其如何採購和使用成熟制程晶片。
該名官員稱,由于部分中國晶片制造商採用低價方式打擊競爭對手,美國華府希望阻止中國在成熟制程晶片產業佔據的主導地位。
這樣的消息意味著,美國針對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可能會以反傾銷的架構來限制,透過調查中國是否過度補貼半導體業者,來確定未來是否要對中國成熟制程晶片課徵額外關稅。
美國會有這樣的行動也并非是臨時起意,事實上,從美國開始限制中國先進制程技術取得開始,半導體產業陸續發言示警,表示這可能會讓中國將所有資源,投入到美國較難直接限制技術出口的成熟制程。
而中國大量建立成熟制程產能之后,就可能循過去包括鋼鐵、太陽能、面板產業等模式,以低價傾銷來搶奪市場,這樣的擔憂到了2023年變得更加顯著。
尤其中國的設備訂單從年中開始大幅攀升,完全和整個景氣循環的格局逆向發展,中國針對成熟制程大興土木的策略已經非常明顯。
臺系IC設計業者對于這樣的情況其實是最為緊張的,因為除了少數大廠或特定應用之外,多數臺廠手上的晶片產品,都是採用成熟制程,過去幾年或許還可以憑藉技術上的絕對領先,來擺脫中系同業的競爭。
但隨著中國晶圓代工廠紛紛祭出大幅砍價的策略,讓中國IC設計業者取得更多成本優勢,臺廠的壓力就開始愈來愈大。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更是在2023年上半發表臺灣IC設計產業政策白皮書時,特別提到中國成熟制程帶來的競爭風險,業界也有不少人看到中國未來幾年的擴產計畫時,直呼這有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供過于求。
美國商務部啟動反傾銷的調查,是否能夠幫助臺系IC設計業者減壓?初步看來效果可能有限。
這是因為中國IC設計業者的產品,現階段打入太多歐美品牌供應鏈的比例本來就不高,且晶片并不像過去那些中國砍價搶市的產品,可以這麼容易地單靠價格就取得市場優勢,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技術門檻存在,未來就算產能真的大舉開出,也不見得賣得到全球市場。
整體來說,中國IC設計業者初步鎖定的,還是中國本地的下游客戶,因此美國這波反傾銷調查,實際查到的業者恐怕不會太多,就算真的祭出關稅,對中系業者來說,能夠達到中國本地自給自足才是首要目標。
這樣的情況就意味著,過去幾年藉著去美化效應拿下中國客戶訂單的臺系業者,仍然會遭受到中國半導體國產化的壓力,美國商務部的反傾銷禁令,并沒有辦法阻止中國IC設計同業祭出價格和政策優勢來爭奪中國客戶訂單,臺系IC設計廠商仍然得按照原先的計劃來減少市場風險。
臺廠除了持續在技術面上保持領先地位,確保能夠提供高規格解決方案,以及更全面的服務之外,還得積極拓展中國以外的市場,擴大歐美日韓客戶的營收佔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