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上半年我國半導體行業現狀,最值得關注的賽道是哪條?
2023 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行業仍然呈現去庫存特征,行業進入下行周期,進而對整個半導體市場需求造成負面影響。各半導體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樣持續下滑,不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仍有一些企業的毛利情況表現不俗。
下半年,哪些廠商和賽道值得關注?本文半導體產業縱橫記者統計了 51 家來自中國半導體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廠商在 2023 年上半年的營收情況,解析半導體行業各個賽道不同公司的盈利能力。
IC 設計
首次看 IC 設計。IC 設計是輕資產型企業,所以毛利率也是衡量公司能力的標準之一。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測算數據顯示,典型 IC 設計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比例為 20%、毛利率為 50%。高通 2023 年第二財季報告顯示,當季實現營收 92.75 億美元,毛利率為 55.2%;英偉達 2023 年第二季度報告顯示,當季實現營收 135.1 億美元,毛利率為 70.1%。
然而,在市場低迷的當下,全球前十大 IC 設計公司中也有多家公司的數據難以達到這一標準。比如排名在前五位的 AMD 第二季度營業額達 54 億美元,毛利率 46%;聯發科二季度營收為新臺幣 981.35 億元,毛利率為 47.5%。
即使是在繁榮發展的 2021 年,19 家中國 IC 設計公司的平均毛利率也只有 47.86%。
對于中國的 IC 設計行業來說,40% 的毛利率其實就是一個分水嶺。因為傳統 IC 設計公司的利潤多被晶圓代工和封測代工吃掉,即使高毛利情況出現,競爭對手和國產替代廠商就會涌進這個領域,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因此 IC 設計公司的毛利率普遍不高。
在統計的 19 家 IC 設計公司中,有 8 家的毛利率低于 30%;有 5 家的毛利率介于 30%—40%;有 6 家超過 40%,其中紫光國微、瀾起科技、復旦微和思瑞浦四家公司的毛利率均超過 50%。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在 IC 設計領域,可以保持高毛利的廠商主要具備兩大特性。第一個特性是著力于 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熱門領域的產品布局或擁有差異化競爭的優勢。比如致力于云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瀾起科技;深耕 AIoT 的樂鑫科技,或者特種集成電路業務盈利能力較強的紫光國微等。
第二個特性是公司所屬賽道具有產品生命周期長,不追求先進工藝的特點。模擬芯片就是這樣的一個代表。思瑞浦和卓勝微就是模擬芯片賽道的兩大優秀企業。
對于半導體領域的其他行業來說,利用毛利率來衡量公司的整體實力并不完備,因為這些公司可能會受到設備資本投入、產品布局等多方面的影響,不過也可以通過毛利率獲取一些企業的核心獲利能力的信息。
半導體設備
今年上半年,絕大多數的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在營收和利潤方面都實現了較大的增長,設備行業的毛利率也在各細分行業中居于首位,這一數值達到 47.8%,2021 年這一數值更是達到了 53.01%。整體來看半導體設備行業毛利率水平較高,在統計的 10 家公司中,有 8 家上半年毛利率超過 40%。
從 2023 年上半年業績表現看,北方華創的營收是業內領先者,達 84.27 億元,毛利率為 42.37%。在這個賽道有諸多企業處于挑戰者地位,其中華峰測控毛利率高達 70%,長川科技 55.4%,兩者均是半導體測試設備行業佼佼者,從側面來看該細分領域表現突出。此外,半導體清洗設備先鋒盛美半導體的毛利率也超過了 50%。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三年華峰測控的毛利率一直在降低。華峰測控表示上半年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產品結構發生了變化。華峰測控表示當前由于公司混合測試設備、功率測試設備等新品的毛利率相比傳統模擬測試設備的毛利率偏低,產品結構變化導致公司整體毛利率有所下滑。
整體來看,受益于半導體高景氣度及國產化率提升,國內設備公司進入增長的快速車道,收入實現快速增長,毛利情況整體向好。相比 2021 年,以下 10 家半導體設備公司中,有 7 家的毛利率得以提升,剩下三家里,至純科技基本持平,華峰測控與新益昌的毛利小幅下降。
與華峰測控的情況類似,新益昌表示主要系行業景氣度下行,和 2023 年上半年確認收入的產品結構發生一定變化,綜合毛利率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而毛利率得到顯著改善的盛美半導體也正是得益于產品組合中高毛利產品占比的增加,公司毛利率得到顯著提升。
國際的半導體設備公司主要有應用材料、ASML 等。根據應用材料公司發布的 2023 財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應用材料公司實現營收 66.3 億美元。基于 GAAP(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公司毛利率為 46.7%,營業利潤為 19.1 億美元。
根據 ASML 發布的 2023 年第二季度財報,期內 ASML 實現了凈銷售額 69 億歐元,毛利率為 51.3%,凈利潤達 19 億歐元。
如此看來,中國的一些半導體設備公司的毛利率已經超過國際某些龍頭,但是整體營收情況與國際龍頭企業還差之過遠。不過,半導體設備行業整體盈利水平的提升也意味著中國半導體設備公司已進入成長期,在國產化趨勢的推動下,國產半導體設備公司的發展潛力極大。
晶圓代工
說到晶圓代工,無法繞過的便是臺積電。對于芯片制造業,決定高毛利率的幾個主要因素是:高技術含量、高產能、高產能利用率,以及較高的代工價格,這些條件臺積電都擁有。
2023 年 Q2 臺積電合并營收約 4808 億元新臺幣,同比下降約 10%。看來,作為掌握全球最尖端的晶圓制造工藝以及擁有超過一半全球市占率的晶圓大廠也沒有逃過市場的衰退,不過,其盈利能力依舊很強。今年 Q2 臺積電的毛利率為 54.1%,而今年 Q1 這一數值在 59.6%。
要知道先進制程的芯片代工利潤要比成熟制程芯片代工大得多。握有大量蘋果處理器以及英偉達 GPU 芯片訂單的臺積電的營收都有所下滑,那么對于其他晶圓代工廠商來說,市況只會更加艱難。要知道臺積電剩下的不足一半的市場中有著十幾家晶圓代工廠去競爭。
中國的晶圓代工廠主要有三家: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和晶合集成,這三家均屬于成熟芯片代工范疇。以中芯國際為例,2023 年上半年,中芯國際的毛利率為 22.44%,整體毛利率和半導體周期類似,都處于相對低位。
產能利用率指標,不僅反映中芯國際季度經營情況,也從中能折射出整個晶圓制造行業的景氣度趨勢。晶圓制造行業景氣度推升,帶動中芯國際及同行多家廠商持續出現滿產的現象。而今隨著半導體出現下行跡象,下游廠商的訂單調整將直接影響芯片制造廠的產能利用率。
2023 年 Q2,中芯國際的產能利用率 78.3%,2023 年 Q1 這一數值為 68.1%。Q2 中芯國際的產能利用率開始回升。但基于下游客戶庫存過高,且行情依舊在調整階段,目前各大代工廠也繃緊神經不敢放松,期望以降價、折扣爭取更多訂單。
半導體材料
按照半導體材料細分領域,將國內部分半導體材料行業上市公司劃分為硅片、光掩模、光刻膠、電子特氣、濕化學品、CMP 材料和靶材等細分領域。本文半導體產業縱橫記者選取了 12 家上市公司進行研究。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12 家半導體材料公司中有 5 家公司毛利率有所改善,6 家小幅下滑,只有一家下滑幅度較大,即神工股份。
神工股份的主營業務是大直徑硅材料產品,原材料多晶硅價格大幅上漲及生產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公司產品毛利率持續下滑。
在半導體材料領域,電子特氣公司的平均毛利率處于較高水平。毛利超過 40% 的南大光電就是國內電子特種氣體的龍頭,其毛利率不但高而且相對穩定。
CMP 材料也是毛利率較高的細分行業,毛利接近 40% 的鼎龍股份,就是國內為數不多的 CMP 拋光墊的唯一供應商。此外,濕電子化學品市場也是一個毛利率表現不錯的賽道。相關廠商有飛凱材料以及表中未呈現的江化微等。
上半年,統計的 12 家半導體材料公司的平均毛利率為 28.32%,這一數值距離 40% 的水平線還有很大的距離。整體來看,中國半導體材料行業也沒有出現盈利能力很強的種子選手。
影響國產半導體材料行業毛利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兩點,第一點是中國半導體材料公司還處于發展初期,整體規模較小。目前,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集中度較高,從細分行業來看,全球 90% 以上的半導體硅片市場由前五大國際廠商掌握(信越化學、SUMCO 環球晶圓、Siltronic、SkSiltron);全球約 90% 的光刻膠市場也由前五大國際廠商占據(JSR、東京應化、信越化學、陶氏化學、東進世美)。
第二點是市場需求的不振。結合 2023 年上半年的營收情況來看,有 7 家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同比降低,這一數值已超半數,這也意味著,在市況愈下的上半年,半導體材料公司承擔著很大的壓力。
封測毛利落至谷底
封裝行業上游是晶圓制造廠商,下游是 IC 設計企業,自身處于產業鏈中游,這導致行業內不少公司的毛利率偏低、話語權偏弱,最終凈利潤率高的公司也鳳毛麟角。
在毛利率方面,專注測試業務的偉測科技、利揚芯片仍維持 30% 以上的毛利率,專注顯示驅動芯片封測業務的頎中科技、匯成股份毛利率也高于 20%,但從一線廠商來看,華天科技的毛利率已降至個位數,通富微電、長電科技毛利率也不及 15%,比 2021 年上半年的半導體行業景氣度谷底時期要差得多,封測代工行業似乎已經重回「微利時代」。
究其原因,封測廠商紛紛表示,終端市場產品需求下降,集成電路行業景氣度下滑,訂單不飽滿,產能利用率不足。
此外,由于前幾年行業景氣度較高,全球半導體封測廠商紛紛宣布大幅擴產,截至目前,上述擴產產能仍在持續釋放當中。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 Fabless 廠商或產業鏈其他環節廠商開始涉足封測領域,僅 A 股市場上就有超過 30 家國內半導體企業宣布,在原有的 Fabless 模式上自建封測生產線,或是建設測試生產線。
在市場低迷與新增產能持續涌向市場的雙重壓力,國產封測廠商的毛利率一降再降。
半導體行業現狀
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的上半年業績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態勢,反映了該行業的現狀。在半導體設備方面,許多機構長期看好設備國產化進程。
浙商證券指出,半導體設備主要有四個核心驅動因素:國產化需求、先進制程突破、資本開支持續和政策支持加強。分析師認為,上半年招投標主要集中在中小廠商,預計下半年頭部晶圓廠的資本開支將比上半年提速。
華泰證券也認為,展望2023年,雖然美國出口條例等影響造成2023年中國半導體設備資本開支存在不確定性,但同時也加快了半導體設備國產化進程,下游擴產情況好于悲觀預期。
積極因素正在顯現
不過,半導體行業業績受下游終端需求整體低迷影響的同時,仍有一些積極因素顯現。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當前全球半導體行業處于下行周期,預計2023年下半年迎來下行周期拐點。2024年,一方面傳統芯片將進入庫存拐點,另一方面AIGC對算力需求的大幅提升,將帶動新興芯片需求的爆發,將加快上行周期的到來。
正如浙商證券研報觀點,不少上述提到的上半年業績下滑的芯片公司都表示,隨著行業庫存持續去化,下游終端及自身庫存有所改善,公司業績也正實現環比提升。
其中,韋爾股份表示,公司部分產品收入表現出了環比明顯改善的趨勢。據悉,2023年上半年,公司圖像傳感器業務來源于智能手機市場的收入較2022年下半年環比增長23.76%,來源于筆記本電腦市場的收入較2022年下半年環比增長8.28%。
兆易創新也表示,第二季度環比第一季度,移動、消費、計算、工業、汽車等市場均實現了出貨數量增長,綜合價格還在底部等因素,季度營收環比實現小幅增長。此外,從中芯國際和華虹公司兩大晶圓廠業績來看, 第二季度也有所回升。
另一方面,AI紅利正初步兌現。以AI產業鏈上部分芯片公司為例,芯原股份、海光信息、瀾起科技、龍芯中科第二季度業績均實現環比增長,其中芯原股份、瀾起科技二季度凈利潤環比增幅均超過200%。
在與AI相關的芯片出貨及研發方面,不少公司也有所進展。據了解,芯原股份神經網絡處理器(NPU)IP已被68家客戶用于其120余款AI芯片中,其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圖形處理器(GPGPU)可支持大規模通用計算和AIGC相關應用,已被客戶采用部署至可擴展Chiplet架構的高性能AI芯片,面向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等領域。
截至今年6月末,芯原股份在手訂單金額達到21.37億元,其中一年內轉化的在手訂單金額14.05億元,占比65.73%。
同時,隨著AI應用發展,內存容量與帶寬需求日益增加,帶動服務器內存接口及配套芯片需求上漲。瀾起科技的主營業務即與之相關,且從其在研項目來看,公司產品布局正向AI延伸。上半年,受益于內存接口芯片及模組配套芯片的新世代產品——DDR5出貨量明顯上升,瀾起科技第二季度內營業收入環比增長21.11%,歸母凈利潤環比增長215.08%。
東吳證券研報指出,AI或部分重塑半導體周期。生成式AI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革命催生算力需求,數據中心需求將為下一輪半導體周期提供較強支撐,而應用端的完善有望拉動物聯網、手機等多個下游回暖。
7nm工藝即將被突破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芯片制作技術采用的是3納米工藝。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芯片的制作工藝也在不斷發展,從最初的數十納米到目前的3納米,芯片的制作工藝越來越精細。制作工藝的提升使得芯片可以被制作得更小、更快、更節能。這使得現代科技設備如智能手機、電腦等更加強大和高效。
然而,隨著制作工藝的不斷進步,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制作工藝的提升需要更高的技術要求和更昂貴的設備投資。此外,制作工藝的進一步提升也可能受到物理限制的限制,因為當半導體的尺寸進一步縮小時,量子效應和熱效應等問題將會變得更加顯著。
7nm芯片的制造工藝是一項極其先進的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并沒有很多國家或芯片公司能夠掌握。
然而,令人振奮的是,有消息透露中國將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成功掌握這項技術。
如果這一消息屬實,那么中國將迎來一次重大突破,打破了國外芯片企業對中國的技術封鎖,這也意味著中國的芯片制造業將從追隨者轉變為領跑者,邁入了第一梯隊!
掌握7nm制造工藝將使中國芯片制造業在技術上有了巨大的突破:7nm工藝的核心在于納米級的制造精度,這意味著芯片的集成度將大大提高,性能將更強大,功耗將更低,電子產品的發展將迎來新的飛躍。
中國的芯片制造業將不再依賴于進口技術,而能夠自主研發和生產領先的芯片產品,這將為中國在全球舞臺上樹立更加強大的科技實力,提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掌握7nm制造工藝還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從芯片設計、材料供應到設備制造,都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完善,這將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更多就業機會的產生,為國家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