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門”風險實錘!美國在AI芯片貨物中安“追蹤器”
關鍵詞: 交聯劑行業 環保功能升級 技術競爭 政策驅動 企業轉型
英偉達AI芯片的“后門”問題引發了多方面的討論和爭議。
2025年7月,國家相關部門在英偉達芯片解禁后不久就發出警告,提醒公眾和企業在采購境外芯片時需謹慎,警惕芯片中可能存在的“后門”風險。這些芯片可能被人為植入后門,允許境外制造商遠程操控設備,威脅個人隱私和國家安全。
盡管英偉達多次否認其AI芯片存在“后門”,但根據外媒路透社8月13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美國在AI芯片貨物中暗裝定位追蹤器,而追蹤器被用于戴爾(Dell)、超威(Super Micro)等廠商的服務器貨物中,這些服務器搭載英偉達(Nvidia)和AMD芯片。這一報道似乎實錘了美國AI芯片存在“技術后門”和較大的安全風險。
追蹤器隱蔽嵌入服務器
來自人工智能服務器供應鏈的消息人士稱,他們知曉追蹤器被用于戴爾(Dell)、超威(Super Micro)等廠商的服務器貨物中,這些服務器搭載英偉達(Nvidia)和AMD芯片。
消息人士表示,這項措施旨在發現人工智能(AI)芯片貨物是否被轉運至受美國出口管制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中國。追蹤器通常隱蔽嵌入服務器包裝內部或硬件中,需拆卸才能發現;少數案例顯示追蹤器直接安裝在運輸箱外部 。
據悉,2024年的一個案例中,一批搭載英偉達芯片的戴爾服務器貨物中,不僅在運輸紙箱上發現了大型追蹤器,還在包裝內部甚至設備內部發現了更小、更隱蔽的追蹤裝置。此外,有知情人士表示,他們看過芯片經銷商拆除追蹤器的照片和視頻,一些大型追蹤器的尺寸與智能手機相當。
美國相關企業均拒絕就此置評。戴爾表示,不知曉美國政府有在其產品貨物中安裝追蹤器的舉措。超威則稱,不對安全措施發表評論。
目前,比較大的爭議焦點是:安裝行為是否常在相關企業(如英偉達、戴爾)不知情下進行,其涉嫌侵犯商業隱私與國際供應鏈規則 。
美國政府部門參與“此類行動”
美國在全球AI芯片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并且長期以來試圖通過限制芯片及其他技術出口來減緩中國在軍事等領域的現代化進程。
美國政府近幾年來不斷加強出口管制,以遏制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發展。特別是美國于2022年10月開始限制英偉達、AMD等廠商的高性能芯片出口至中國,以阻止其先進AI芯片向中國出口。
知情人士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聯邦調查局(FBI)等部門可能參與此類行動。
盡管美國未在任何出口管制法規(如《出口管理條例》EAR)中明確授權安裝追蹤器,但執法機構援引以下程序:一是行政批準:美國BIS或FBI通過內部審批啟動安裝;二是司法授權:向聯邦法官申請追蹤許可令,但無公開解密的法院命令佐證 。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2024-2025年,美國國會提出兩項關鍵法案試圖合法化追蹤。其中,《芯片安全法案》要求所有出口AI芯片強制嵌入地理位置驗證模塊,實現遠程監控,以防止技術流入特定國家或地區。
另一項則是芯片位置追蹤提案。美國一些議員建議為高端處理器增設“不可移除的定位后門” 。
盡管美國國內也有一些反對聲音,特別是業界質疑提案技術可行性,且違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立原則,但似乎相關行動早已進行。
嚴重違規與國際影響
目前,美國BIS和FBI拒絕評論具體行動,僅強調“使用一切調查工具打擊非法轉運” 。而美國商務部未回應指控,但承認“持續加強出口管制合規工具” 。
美國政府的這一行為被認為是一種出口管制措施,旨在限制對中國先進芯片的出口,以遏制中國的技術發展。然而,美國政府的這一行為引發了對“后門”和“追蹤器”的討論,甚至有報道提到美國在芯片中植入間諜代碼和“后門”技術。
美國此舉毫無疑問沒有任何合法性。即使在美國國內法層面,若未經司法授權安裝追蹤器,涉嫌違反美國《第四修正案》對非法搜查的禁止。在國際法層面,或違背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TBT)中“非歧視性原則” 。
美國從“控制出口目的地”轉向“監控芯片實時位置”,反映其技術遏制策略失效后的應急機制 。然而,秘密行動可能適得其反,迫使中國加速國產替代 。
盡管美國試圖通過立法賦予合法性,但技術可行性與國際反制將長期制約該策略。核心矛盾在于:國家安全目標與全球供應鏈透明度難以兼容。未來需關注兩大方面演進:一是美國是否公開司法授權文件以證明程序正當性;追蹤技術從“外部加裝”轉向“芯片原生嵌入”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