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難產內幕曝光!核心團隊遭挖空、與微軟分歧、靠英偉達續命?
關鍵詞: GPT-5 推理模型 人才流失 AGI愿景 OpenAI融資
根據外媒《The Information》近日揭露,人工智能(AI)領頭企業OpenAI 的最新模型GPT-5 在研發過程中屢遇阻礙,不僅未能實現重大技術突破,還因關鍵人才流失與內部協調不善,引發組織混亂,導致開發進度受挫。
根據《The Information》,相較于GPT-3 到GPT-4 帶來的技術飛躍,GPT-5 的表現屬于「漸進式」,并未實現外界期待中的革命性突破。雖然在程式設計、數學推理及AI 代理應用方面有所提升,但尚不足以稱為「下一代顛覆者」。
內部消息指出,某實驗性新模型在內部測試階段表現出色,但當轉化為對話形式的「o3」版本后,推理能力顯著下降,暴露出OpenAI 在模型轉化與推理能力上仍面臨架構性瓶頸。
Orion 計劃失敗,GPT-4.5 低調接棒
回顧GPT-5 的開發歷程,OpenAI 最初曾寄望名為「Orion」的模型作為旗艦發布。
但實際測試中,Orion 效能不如預期,最終被降級為GPT-4.5,并于2025 年2 月低調上線。該模型雖短暫現身,但迅速淡出公眾視野。
導致Orion 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預訓練資料瓶頸。隨著高品質網路數據日益稀缺,許多過去對中小型模型有效的訓練技巧,在大型語言模型上反而失去作用,使Orion 無法突破性能上限,也影響了GPT-5 的開發信心。
OpenAI 人才流失與內部摩擦加劇發展壓力
除了技術挑戰,OpenAI 也遭遇嚴重的人事風波。
報導指出,Meta( META-US ) 近期以高額薪資挖走大量核心人才,迫使OpenAI 緊急調整組織架構。
OpenAI 研究副總裁Jerry Tworek 更在公司Slack 上公開抱怨團隊動蕩,稱需休假重新思考方向。雖最終未實際休假,但該訊息在內部廣泛傳播,顯示內部管理已現壓力。
另外,部分資深研究員對將研發成果交予微軟( MSFT-US ) 持保留態度。雖然兩家公司財務緊密,但在具體合作條款上,卻始終爭執不休。根據最新資訊,OpenAI 重組營利部門后,微軟很可能在其中獲得33% 的股份。
絕境中的轉機:推理模型意外崛起
總的來說,直到2025 年6 月為止,OpenAI 在開發能稱得上GPT-5 等級的AI 模型時,依然沒有令人滿意的成果。但就在此時,推理模型成為突破技術瓶頸的全新轉機。
早在2023 年底,一項名為「Q*」的技術實驗性成果,引起OpenAI 內部廣泛關注。該技術首次顯示出可處理前所未見的數學難題,為語言模型打開了推理能力的全新大門。
基于Q*,OpenAI 快速部署了數款具備推理能力的模型,并發現這些模型在取得更多算力支援后,性能會大幅提升,顯示出突破預訓練效能瓶頸的潛力。
2024 年秋天,第一代推理模型「o1」問世。同年年底,OpenAI 再推出進階版本「o3」,其基于GPT-4o 打造的架構,在理解復雜知識領域方面表現明顯優于前代。
據內部透露,這一進步主要得益于兩項技術提升:
使用更多英偉達芯片提升訓練教師模型的能力;
開放模型對網路搜索與程式碼庫的存取權限,強化知識獲取與實作能力。
此外,OpenAI 也在o3 訓練中導入了強化學習技術。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系列來自生物學、醫學與軟體工程等專業領域的難題,讓模型生成數千個可能的解答,再從中挑選與人類專家結果一致的「合成資料」,用于反饋訓練。
這種數據生成與挑選方法,被視為下一階段語言模型提升的重要策略。
GPT-5 未如愿突破,高層押注GPT-8 與AGI 愿景
雖然GPT-5 未能成為預期中的技術革命,但OpenAI 高層仍對未來的語言模型發展充滿信心。有微軟工程師表示,新一代模型能在相同算力下生成更高品質的程式碼與文字,顯示效率與能力雙雙提升。
OpenAI 執行長Sam Altman 則多次公開指出,現有技術架構仍具備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的潛力。更有高層向投資人透露,公司有望一步步實現GPT-8 等級的模型,最終邁向AI 終極目標。
融資不減反增,OpenAI 估值突破3000 億美元
盡管GPT-5 尚未完成,OpenAI 依然吸引了大批資本投入。 2025 年初,公司提前完成83 億美元融資,使估值一舉突破3000 億美元。
該融資為全年400 億募資計畫的一部分,由Dragoneer 投資集團領投28 億美元,紅杉資本、Blackstone、TPG 等機構跟投。
雖然Dragoneer 為本輪最大出資方,但整體募資則由日本軟銀主導。
